印刷技术

做好地图印刷设计质量控制

来源:《印刷技术》作者:王永峰、李媛媛、时间:2017/11/23 点击:

  地图印刷设计质量的好坏,与各生产工序质量有直接关系。在控制各工序质量和提高成品地图质量方面,我们摸索总结了一些作业经验,与大家分享。

  加强审校环节管理

  审校环节承担着地图付印之前的质量控制工作,对于提升成品地图质量的作用十分突出。

  1.加强原图审校

  通过严格审校原图,能够发现一些制图方面的原则错漏和共性问题,如各层要素压盖不符常识;点状要素和面状要素置于面状普染上时,由于蒙片未删,普染色被压盖;数据转换后生成的EPS数据中要素符号角度倾斜或丢失、字体出现糊字现象等。发现问题后,需及时与制图作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查并及时更改,以保证印刷设计数据的准确性。

  2.加强开印样张审校

  开印样张是正式印刷设计前的样张,是一种印刷设计产品,基本上体现了成品地图的状况。在大批量生产前,一定要对其进行仔细校对。校对的主要内容除了重复原图的内容外,还要进行套合规矩、印刷设计墨色、网点变形和表观质量的检查。

  加强生产现场管理

  地图印刷设计质量问题大部分出现在印刷设计生产过程中,所以要特别加强生产现场的质量控制。

  1.为每幅地图建立对应的作业通知单和质量跟踪卡

  根据相应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为每幅地图建立对应的作业通知单和质量跟踪卡,各工序、机台严格做到按样张、按工艺要求、按标准作业操作,并规范日常操作及相关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例如,在作业通知单中明确任务种类、数量、质量标准、完成时限和作业人员等;质量跟踪卡主要记录工序作业过程中的质量数据,如印版的底灰、实地密度、网点百分比,成品地图的实地密度、网点百分比及质量评定成绩等。

  2.定期进行质量追踪

  对于印前、印刷设计、印后等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定期分析地图印刷设计产品的记录,并进行质量跟踪,用数理统计对作业质量进行量化管理,寻找废品产生和变化的规律,以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减少或杜绝废品的产生。如每批任务完成后,利用质量跟踪卡的评定成绩,汇总各工序质量情况,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律性,以便在各生产环节设立合理的控制点,即预先把生产过程中影响成品地图质量的各因素加以控制,监控产品质量,预防问题的发生。


  3.做好地图质量检查验收

  检查验收的目的不仅在于剔除废品,还在于收集、积累大量的数据、资料,以便指导生产。除落实好“三级检查”制度外,还要特别注重对印刷设计工序的跟踪监测,随时检查印刷设计工艺数据及质量指标是否符合标准,对印刷设计生产过程的不当之处,及时反馈和纠正。

印刷技术图片

  加强印刷设计质量管理

  我单位自行研发了一套质量管理系统——Mapress2012,能覆盖印刷设计各工序,实现印刷设计质量指标的数字化检测,对提高作业人员工作效率、提升印刷设计成图质量作用十分明显。

  1.完善半成品质量控制

  Mapress2012改变了操作人员以往凭经验调色的传统模式,通过采用密度计对信号条进行检测,可以获得印品的实地密度和网点变形百分比。在印刷设计过程中,通过将半成品质量参数的测量值与系统内置标准进行对比,得到对半成品的客观质量评价。操作人员可以针对误差调整作业条件,保证印刷设计过程质量参数的动态平衡,从而提高最终成品质量。

  2.摸索实地密度的规律性变化

  油墨在干燥过程中,印品实地密度值(D)会发生沉降。如果定义印刷设计过程中的实地密度为湿密度,表示为D湿,在油墨干燥之后的实地密度为干密度,表示为D干,Δ为密度变化值。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为D湿=D干+Δ。为了得到理想的印品实地密度值,即D干尽可能接近标准值,必须通过反复试验摸索出密度变化值Δ,从而推算出适合本地环境特点的D湿,进而在印刷设计环节予以控制。

  当把印刷设计车间的温度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时,我们在印刷设计过程中经过多次抽样实验,得到了大量过程数据,并从中筛选出了最为理想的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各色实地密度变化值Δ分别为:Δ黑=0.11~0.12,Δ蓝=0.02~0.03,Δ棕=0.04~0.05,Δ绿=0.02~0.03。各色湿密度分别控制在:D黑=1.36~1.37,D蓝=0.80~0.81,D棕=1.01~1.02,D绿=0.80~0.81。该数据适用于本地环境下任何地图的印刷设计。

  总之,地图印刷设计质量管理涉及到许多环节和工序,这就要求企业在实践基础上,把好各生产环节的质量关,努力使地图印刷设计质量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