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印刷

喷墨印刷设计 书刊印刷设计的未来之路

来源:《数字印刷》作者:周震东、宗义刚时间:2017/04/16 点击:

  在全球互联网产业刚刚露出萌芽的1995年,IT新贵比尔 • 盖茨的全球畅销书《未来之路》出版了。这本书对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等新兴技术和产品做出了一系列预测,今天,这些技术大都已经演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差不多也是那个时代,印刷设计业界已经对未来基本达成了一致看法,即数字印刷设计会在各个领域取代各类传统印刷设计方式。岁月流转,转眼已是2017年,我们看到,喷墨印刷设计在桌面印刷设计领域的确已经大行其道,在陶瓷打印等工业领域也开始广泛应用。然而,在最主流的出版、商业印刷设计领域,人们却发现其迟迟不能普及。尤其是出版业,大部分书刊印刷设计企业仍然在沿用制版加胶印方式。业界专家们也提出疑问,既然数字喷墨印刷设计是实现出版业POD(按需印刷设计)的必由之路,为何走起来却如此艰难呢?

  于是,我们走访调研了许多应用喷墨印刷设计的企业,与他们一起分析和探讨,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出版喷墨印刷设计普及的最大拦路虎是“盈利窘境”!

  以占据全国图书市场半壁江山的北京地区出版市场为例,数字印刷设计与传统印刷设计的工价平衡点大致在800~1500册,2016年利用数字印刷设计实现按需生产的总产值大概在1.5亿元(含纸)之内,占图书印制总产值的比例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更糟糕的是,在已部署的十多条数字喷墨生产线上,我们看到高企的数字印刷设计工价压缩了需求。进而,全北京出版社符合条件的短版印刷设计需求填不满北京当地的十几条数字喷墨生产线的产能。过剩的产能与设备折旧,共同导致了喷墨印刷设计应用的盈利窘境。

  印刷设计同仁不禁感慨,莫非前途一片迷茫?

  于是我们换个角度,站在出版市场的角度来看看按需印刷设计市场。

  中国出版社的最大痛点是库存,库存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高达千亿元的成本压力。要想化解库存,就得把变大批量印刷设计为小批量印刷设计。我们看到,多数应用喷墨印刷设计的印刷企业,实施的都是“阶段性工价体系”,也就是500册以下的小印数采用高工价,印量越大,工价越低。该模式沿袭传统印刷设计的生产模式,掩埋了数字印刷设计每本书生产成本固定的优势。这也造成了当下用数字印刷设计实现的按需出版仍然只有不到1.5亿元的“可怜”的产值。造成这种局面的病根在出版单位,止痛剂却在印刷设计企业。而印刷设计企业则因为这副止痛剂的高昂成本,忍受着无法盈利的痛苦。

  如果从出版社转变思路,把降低库存作为运营优化的核心指标。主动拆分印量,变1500为1000+X,X随时加印。并通过与印刷厂的协商,给予X一个合理的工价,让双方都能从技术升级中获益。也许就能破库存高企之局。

  再看交货周期,7天入库是北京地区出版社对传统生产周期的普遍要求,而数字喷墨目前的交货周期在3~5天,并没有很大的优势;从发行角度来看,正因为有库存,各地图书订单可以24小时内发货、快速响应市场,因此POD3~5天的周期会影响市场响应效率;现行的生产方式及周期,也决定了出版与发行过份依赖库存的无奈之举。事实上,如果一条按需印刷设计生产线专门服务某出版社,这样极端情况可以做到24小时供货(特殊封面除外);我们再看重印书整体的周期构成:订单凑数的时间、出版社内部各环节的流程及印数决策周期、印刷厂生产送库周期、库房重新分拣打包的周期、物流周期,如果POD能在生产周期上做到极致,在工价体系能支撑的前提下,是可以支撑与促使出版社不断改变内部流程、印数决策体系,真正做到按需生产、随时生产、提高库存周转次数、降低报废率。

  再说数字喷墨的印刷设计质量,虽然喷墨印刷设计与传统印刷设计相比,由于印刷设计方式不同导致质量有所差异,但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接受黑白数字喷墨的质量。

  综上所述,可以说现行的POD工价体系、供货周期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出版社按需出版的需求,致使POD的业务量受到抑制;那么,适合POD的图书业务量到底有多大?现在除了教材、教辅、畅销书外,大部分新书起印量在2000~4000册、重印书在1000~3000册,同时现行出版发行模式下的高库存,高报废率等弊端急需改变,如果POD能真正满足出版社按需生产、优化库存的需求,将影响到3000册,甚至5000册以下的图书生产方式。后者一旦达成,对中国出版业的生产方式将会发生颠覆式的改变。

  随着北京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大量印刷企业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在行业洗牌即将来临之际,势必会有传统书刊厂站出来,利用新印刷设计技术响应出版社的需求;而传统书刊厂投资POD,具有巨大的先发优势:外来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企业架构,初始综合运营成本很高,而传统书刊厂可以利用成熟的管理架构,充分利用现有业务、场地、人员、封面印刷设计、精装印后、送货等现有资源,除喷墨设备投资外,很小的投入就能建立完善的POD生产线,并具有初期运营成本低的巨大优势;只要传统民营书刊厂敢自掏腰包投资POD生产线,POD的春天还会远吗?

  因此,只要出现工价体系合理、生产周期快的POD书刊印刷厂,将完全有可能匹配出版社降低库存的真实需求。从而逐步颠覆当前出版印刷设计生产模式。POD生产线,将是未来几年里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努力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