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印刷

科学出版社POD业务实践

来源:《数字印刷》作者:安骏时间:2017/08/26 点击:

  科学出版社是一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成立于1954年,累计出版4万余种图书、期刊300种。科学出版社的业务由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数字出版、出版物进出口4个板块组成。

  下面为大家介绍科学出版社的历史沿革。1930年龙门书局在上海成立,1957年中科院编译局与龙门书局公私合营,建立科学出版社,2007年转企改制为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完成股改,更名为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月18号挂牌上市,成为中央出版集团上市第一股。科学出版社有两个特点,首先它被称为科学家的出版社,学术出版氛围比较浓厚;其次,出版的精品化、系列化的经典著作、成套系列著作很多,如行业影响力强、体量大、销售周期长的图书《中国植物志》《纳米科学与技术》等。

  业务现状

  2015年科学出版社发货码洋同期增长41%,库存码洋同比下降35%,发货码洋和库存码洋比接近5:1,意味着花1元可以出5元的货。这个比例换算到发货实洋可能会降低,但从整个行业来看,我们还是领先的。管理层对数字印刷设计事业非常支持。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在讨论数字印刷设计业务要不要上,要怎么算盈利,董事长说这个项目没有必要计较是否盈利,要看发展趋势。

  我分管数字印刷设计部门,这个部门到现在不用考虑盈利问题,它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瓶颈。目前科学出版社的数字印刷设计业务包括三大类:短版(新书、重印书)、超短版、零件单。截至2017年10月,科学出版社生产码洋为2.15亿元,生产册数276万册,简版POD可供品种1.7万种。生产团队20多人,有8个合作伙伴和1条自建生产线,拥有文件收缴平台、印刷设计文件库、POD智能生产系统。

  对POD的理解及实现路径

  对于POD项目,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技术、商业模式。目前POD面临的最大调整是服务模式的变化、标准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变革。生产、耗材等产业链末端的东西不是我们特别关注的。

数字印刷设计

  图1 英格拉姆POD商业模式

  美国最大的图书批发商英格拉姆内容集团创立了闪电源印刷设计公司是目前最成功的POD案例。图1这个流程图是我根据英格拉姆POD商业模式画的。画完之后我压力很大,因为在整个流程里,最弱化的是出版社,出版社负责发配文件和检查样书质量。最庞大的是电子胶片管理体系和生产体系。另一个参与利润分成较好的是销售—覆盖全球的购物车,还有就是覆盖全球的印刷厂。其实这个模式对出版社来说是很恐怖的发展态势,出版社需要智慧去做些调整。

  经验分享

  为了开拓POD业务,科学出版社首先对管理层做了调整,包括成立新部门,把业务从传统生产中抽离,编辑部门每出一本POD新书,当年会有特殊奖励金。在探索过程中管理层不能有任何犹豫,因为这条路很坎坷,遇到分歧时,需要一把手拍板坚持。其次是组织和团队的建设。再次是业务驱动项目发展。最后是合作共赢,我们没有自己建立很多生产线,最初我是一家一家地走访,谈合作。当我们发现有些业务确实很难合作,我们开始内部调整。这些调整如果不做,模式就无法运作,如果做了,模式才可能会有变化。因为团队中有懂软件的人才,所以能把人、平台、设备之间的关系处理得相对融合。

  发展之路

  2014年2月成立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2014年4月~2016年1月我们没动过生产线,只是内部打样、内部文件标准化、内部流程、内部运作机制,很感谢合作厂商为我们做支撑,尝试了超短版的业务,他们费时费力,我们也很有压力。2015年下半年我们启动生产线的建设,我们更关注商业模式,而不是设备。2016年6月生产平台上线,上线之后整个POD模式就走通了。


  POD业务现状

  2014~2017年,数字印刷设计业务增速迅猛,年度生产码洋由1800万元迅速激增至2.1亿元,增长11.6倍,年度承接业务量由一年6千印次激增至一年4.3万印次,增长7倍。业务增长周期迅速缩短:2014年8个月码洋突破

  1千万元,2015年8个月码洋突破5千万元,2016年7个月码洋突破1个亿元,2017年9个月码洋突破2亿元。生产周期稳步提升平装胶订图书生产周期由最初6个工作日稳降为4个工作日。

  我社数字短版印刷设计、数字超短版印刷设计、零件单和传统印刷设计之间形成了一个融合的发展态势。传统CTP印次占比较少,POD印次占比非常大;但是码洋贡献却相反,整个传统CTP占比还是非常高的,POD占比相对较少。我个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POD从过去的辅助支撑到现在占到1/3的支撑,而且发展趋势很好。近几年,就按需出版业务来说,基本上每年是用1/3之一时间,完成2/3的任务。

  我们出版物的特点是品种多、印量小、销售期长;在馆配市场占有一定的基量,馆配市场比较在意品种满意度;另外一个是设定考核指标,科学出版社最核心的考核指标是利润,其次的指标是选题,发货、发货码洋、销售实洋以及库存指标;所以我们抓的是小批量的按需生产。

  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分为数据内容组,负责所有内容的收集、检查、制作;还有印制组、内容管理组、自建的一条生产线。从标准化的角度,我们分3个步骤进行,首先把印刷设计文件集中管理,逐步调整变化。第二步,优化数字印刷设计文件,针对数字设备对印刷设计文件进行规范、优化,实现简版、典藏版等定制化生产模式。第三个阶段,也是最核心阶段是CTP与POD融合发展,包括在流程、文件的融合,打破组织、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制约,实现CTP和POD的无缝切换,这是当前工作重点,需要尽快解决。

  简版POD

  简版POD图书是指为更好、更快地适用数字印刷设备,将已出版图书原有的装帧形式简洁化、统一化后用数字印刷设备印制的图书。简化后图书重新测算成本,重新定价。目前科学出版社能够提供1.7万种图书,还有一些不能上线。为了适应数字印刷设计我们做了大量改造,这些改造只有出版社敢做,而且只有出版社管理层说能做才可以。比如,一本有勒口的书,勒口上印着作者简介,到我们部门勒口会被砍掉了。因为我关心的是标准化,方便生产。后来编辑逐渐不会把重要内容放在勒口。如果我们站在产业链末端,这种是无法调整的。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才能做到这些。在做按需出版时,我们会对书刊重新定价,打通销售链条,需要再版版权页、调整封底等让每个消费用户接受。这项工作花费了大量时间,流程基本已经打通,编辑和销售部门都在主动推进这项业务。电商我们也正在尝试,但占比相对较少。还有就是典藏版图书,以前没有想到这类书销量会很好。从2015年起,我们把原来出不齐的书、出很长时间的书,通过POD制作典藏版套书合计23套,886个品种图书,合计码洋11万余元,累计订货码洋已超2000万元。

  POD规划

数字印刷设计

  图2 POD智能生产管理平台运作模式

  目前轮转喷墨印刷设计占70%的业务,激光平张占30%,自建生产线12%。我社自建POD生产线主要用于满足我社自身销售订单类的“按订单的多品种小副本(简版)”超短版业务需求为主,实现按订单生产的POD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同时,在业务量与产能不匹配时,兼顾短版(平装本)的业务需要。随着生产线运营管理能力的逐步成熟,再将其制作工艺逐步扩展至精装本生产。目前POD生产线日均生产180种,1500册,单日品种峰值600种,单日册数峰值2000册,平装3天发货。

  下一步设想

  首先,数字印刷设计≠按需印刷设计,现在最重要的是做数字和传统的融合。其次是质量保证体系,出版社必须将质量控制体系从让印刷厂出样变成自己控制,这样才能做以后的规模化发展。第三要建立更完善的标准体系控制文件质量,最后是要进行产业链融合,我们正在为标准化的技术平台做准备。现在北京市的印刷厂都开始外迁,我们下一步发展的是生产制造、储运物流,多地跨区域经营的模式。

  目前我们正在基于完整版图书按需生产,探索基于定制化内容的按需生产。按需印刷设计不单是印刷设计形式的改变,而是出版社高层带动出版社经营模式的变革,更是企业创新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