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O工艺的特点
ISO 12647-2是国际上关于胶印生产过程控制的标准,国家标准GB/T17934-2基本保留了ISO 12647-2国际标准的结构和内容,只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稍微做了一些修改。PSO工艺认证是一种与ISO 12647-2标准理念相一致的印刷设计产品生产过程认证,它们都侧重于印刷设计过程中网点面积的控制。
ISO 12647-2要求检测控制纸白及青、品红、黄、黑、红、绿、蓝等七色的色度值以及青、品红、黄、黑四色的网点面积。如果实际印刷设计时纸张的色度值偏离标准值超过规定的允差,则需要更换纸张;如果青、品红、黄、黑四色实地色度值偏离标准值超过规定的允差,则首先尝试调整墨量大小,如果调整后还是不达标,则更换油墨;如果红、绿、蓝三色色度值偏离标准值超过规定的允差,则首先调整印刷设计色序、油墨黏度等,改善叠印效果,如果调整后还是不能满足要求,则也需要更换油墨。
当纸张和油墨的颜色符合标准要求后,再检查青、品红、黄、黑四色网点的网点增大值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如图1所示,曲线A、B、C、D、E、F分别代表在不同纸张上印刷设计时,青、品红、黄、黑色四色网点在不同阶调位置上所应该达到的网点增大值。如果实际印刷设计生产时网点增大曲线偏离图1所示的曲线,PSO工艺要求通过RIP软件所附带的网点面积补偿功能,将网点增大值调整到逼近标准所指定的曲线。
根据PSO工艺,经调整后每一色的网点增大值应该是像图1所示的平滑的曲线,这样有利于层次的还原。PSO工艺的不足之处如下。
(1)PSO工艺只重视青、品红、黄、黑四色网点的网点增大要符合标准要求,对青、品红、黄三色叠印后的灰平衡表现,如25%处、50%处和75%处的三色灰的颜色效果没有做出规范要求。印刷设计品上的灰色部位有可能出现色偏,而人眼恰好对灰色部分特别敏感。
(2)PSO工艺要求控制四色阶调分布,由于印刷设计生产中对于网点面积的控制,每一色只测50%处是不够的,一般至少需要对四色的亮调25%处、中间50%处和暗调75%处的网点面积分别进行测量,而每一处网点面积的测量不仅需要测量所在色块的网点面积,还需要测量邻近实地色块的网点面积,因此,测量的次数较多,如果人工定点测量的话,不得不考虑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G7工艺的特点
印刷设计质量控制需要考虑实际生产环境下,检测的便利性及使用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工艺调节的便利性。G7工艺对纸白及青、品红、黄、黑、红、绿、蓝等七色色度规范要求和ISO 12647-2的要求完全相同,但没有对青、品红、黄、黑四色网点增大值做出规范,取而代之的是对25%处、50%处、75%处的黑色和青、品红、黄三色叠印灰平衡处的密度值和a*、b*值做出规范要求。具体测量时,G7工艺只需测量灰平衡密度和a*、b*值,从人工检测的便利性来说,G7工艺相比PSO工艺效率高出了许多,对于人工定点检测来说,这是很有意义的,但如果采用扫描式测量测控条,则无所谓多测几个色块,G7工艺的这方面优势就意义不大了。G7工艺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缺陷。
(1)印刷设计过程中,25%处、50%处和75%处三色灰平衡的颜色复制效果相对于单色的网点增大而言受更多因素影响,包括网点面积、墨量控制、油墨乳化程度、油墨本身的透明度等,这使得印刷设计中会过度关注三色灰平衡的密度和a*、b*值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不符合,需根据一次印刷设计的灰平衡检测结果,通过调节RIP补偿曲线,使灰平衡的呈色效果符合规范。一方面很难保证这次印刷设计中灰平衡的乳化控制、套印控制等影响灰平衡的工艺条件是规范的;另一方面,以后的印刷设计过程中也很难保障影响灰平衡的工艺条件是相对稳定的。而RIP补偿曲线不可能经常改,对于灰平衡不稳定的印刷机来说,根据一次灰平衡检测值来修正RIP补偿曲线显然是不恰当的。
(2)G7工艺主要是根据灰平衡的密度和a*、b*值偏离标准的大小,通过修正RIP补偿曲线,调节三原色的网点增大值来调整灰平衡的表现,有可能为了满足灰平衡的规范表现,破坏了一次色和二次色阶调的平滑再现。例如,一幅采用单张纸印刷机、根据G7工艺校正RIP输出曲线后印刷设计的P2P测试图,经过测试已符合G7工艺认证的要求,不管是灰平衡表现(图2c),还是灰平衡阶调分布(图2a)和黑色阶调分布(图2b)都表现良好,但从图2d的网点增大曲线来看,网点增大曲线不够平滑,品红色和青色在40%处、黄色在70%处、黑色在55%和60%处存在面积增大的跳跃,会引起阶调的突变。而一般印刷设计品的画面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灰色部位,关注点位往往是人物的肤色等,阶调的细腻、平滑过度很重要。
(3)相比于PSO工艺的检测控制,G7工艺虽然减少了测量次数,但测量得到的灰平衡颜色特征因为影响因素更多,反过来也更不方便于用来指导控制生产。有时为了界定哪一色的网点表现存在问题,仍需要测量单色的网点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