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印刷

新起航: 用POD改善出版经营的探索

来源:《数字印刷》作者:李文时间:2017/10/08 点击:

  提到按需出版,通常有一句话概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去年年底,人民邮电出版社引进了一条POD生产线,对于这条生产线的运行情况,业内也都比较关注,今天我就从项目背景、运营现状、实施难点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这个项目的整体情况,并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利用POD改善出版经营。

  当下出版市场面临的问题

  专业出版经营中的供给侧存在两个结构性问题:一个是由于生产经营粗放导致的库存高、周转慢、退货多、报废量大,进而造成的供给过剩;另一个是专业类、学术类等小众书出版难,而已出版的图书重印难等问题导致供给不足。从下面三个数据也可以直观反映上述问题:2016年出版物零售总额833亿元、总库存1143亿元,每年出版新书中有55%成为绝版并退出流通。

  面对专业出版经营现存的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1.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以数据驱动的生产经营逻辑和供应链体系;

  2.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做好出版物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出版社持续协调发展。

  3.站在资产经营的高度,在提高出版企业经营能力、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上寻求突破,即推动按需生产,减少生产浪费和供应偏差,同时加快资产周转,从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基于以上思考,2015年我们开始启动“基于大数据的专业出版经营模式创新示范项目”,按需生产系统则是整个项目的支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整个数字印刷设计生产线包含1台柯达Prosper 1000高速喷墨数字轮转印刷机,1套瑞士Hunkeler联线书芯、书帖生产线和1套精密达机器人2000C联线胶装、三面切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于2017年2月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正式投产。

  人邮社POD运营现状

  POD生产体系是人民邮电出版社转型升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邮社经营模式创新的重要支点。对于POD生产线我们有三个定位:

  ・定位于B2B的短版印刷设计,因此采用高速喷墨轮转设备;

  ・考虑到效率最优和用工最少,采用自动化全连线生产方式;

  ・出版社的目的是改善出版经营而不是办印刷厂,因此采取与印刷厂共建合作生产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人邮社POD生产线自2017年2月份投产以来,累计实现生产3000万印张;计划今年全年实现生产4000万印张,未来通过连线优化配置实现8000万印张/年。

  以POD为支点的经营模式创新带来的收益,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订单供货率明显提高,用户满意度显著提高。

  ・大批断版图书被重新激活,图书产品生命周期明显延长。

  ・库存周转率大幅度提高,由三年前的两次提高到今年的三次。

  ・报废率明显下降。由2014年的10%降至2017年的6%。降低印数、提高频次是减少无效生产、降低报废率的直接手段,数据统计,2017年1~9月,人邮社生产图书总种次中500册以下占25%;800册以下占40%。

  ・经营效益明显改善,粗略计算,每年由于断版激活、减少报废和库存等因素增加的经济净效益达1200万元以上。

  可以说,通过对POD模式的探索和应用,有力推动了人邮社提质量、压品种、减印数、提周转、去库存、控退货、降报废的经营策略,经营效益大大改善。

  实施难点探索

  按需印刷设计是以按需印刷设计思想为先导、以按需印刷设计流程为保障、以按需印刷设计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全新生产模式,所以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是第一位的,即如何站在市场需求的角度以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想解决用户需求与生产之间不平衡的矛盾;如何以快速周转为核心手段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进而提高盈利能力;如何做到放眼整个产业链,有效减少浪费,控制整体生产和销售成本……

  其次是合作模式的确定。我们与印刷厂合作,采取我出设备你出管理的合作模式,在保证货源充足的前提下确定了低于市场价的印刷设计工价,大幅度提高了平衡点,扩大了应用范围。

  再者是处理好需求波动与生产均衡问题。我们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做好需求预测,对传统印刷设计和按需印刷设计做好合理布局和排产计划,发行印制联动,高度协同,以求达到生产的相对均衡。

  最后是供应链优化问题。通过B2B经销商平台,打通供应链关键节点;优化生产流程,减少冗余环节;力求生产文件、纸张、开本、工艺标准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包括印数决策系统、用户管理与大数据营销系统、EDI数据交换平台、分销辅助系统、印务管理系统、物流WMF系统等。

  我们将在POD应用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以大数据驱动的出版经营闭环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运行,打通用户连接,提高产需契合,同时与电子书统筹规划,纸电同步,融合发展。我们更希望出版社、印刷厂、设备供应商等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按需印刷设计更广泛的社会化应用,降低行业整体成本,推动行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