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印刷

数码印刷设计时代 智能化裁切刀的普及应用

来源:科印网作者:陈银波时间:2016/04/01 点击:

  随着印刷设计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内印企不断寻求合适的智能化印后系统。而要想加快数字印后加工设备的应用步伐,首先要与印刷设计作业保持节奏一致,通过JDF(Job Definition Format,即活件描述格式)标准作业格式来增加设备自动化程度,使整个工作流程更加流畅,这也是未来智能化印后设备发展的趋势。

  纵览 国内智能化印后设备现状

  就目前而言,国内数字印后设备功能相对单一,还不能完全满足商业印刷设计和包装印刷设计多样化的需求。而市场上在售的数字印后设备基本多是围绕装订工序开发的,鲜有具备其他功能的数字印后设备,如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的模切、覆膜等传统印后工艺,印企在数字印后设备上的选择余地还非常小,与此同时,相关设备供应商在这方面的研发、推广力度也亟待加强。

  技术方面。与国外智能化印后处理设备相比,国内技术水平与其还有一定距离,其主因更多为中国工业基础程度较差,虽工业已呈高速发展态势,但零配件材质、加工质量方面仍有待精进,以致某些印后设备在组装成品、开始运行之后,无论从裁切精度、工作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曾有个客户向南彩上海印刷厂www.aituwo.com小编抱怨,他们公司因成本受限,购买了一款价格低廉的切纸机,但设备液压系统漏油严重,影响了厂房的安全、美观,也给后续维修保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成本方面。虽然国内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但对比欧美等地区还要低得多,面对上百万元的高额设备投入,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幅度还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必然不会迅速对印企形成较强压力。但印后从业人员流动频繁等常见的现象,还是让企业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是迫于无奈才没有做出切实的改善措施。纵观欧洲印刷设计技术强国,其印厂中各个环节用工极少,操作者不过1~2名,印刷设计与印后环节也基本采用连线操作。而反观国内印企,才刚刚从印刷设备的“比拼”中觉醒,进入印后设备及软件流程的投资试水之中。

  当下,绝大多数数字印后设备仍依赖进口,也因此设备成本普遍偏高,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售价,让很多潜在需求客户持续观望。目前国内市场中,数字印后设备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最早进入数码印刷设计行业的传统印企。这些企业已在数码印刷设计领域发展壮大,并在相应的应用领域具备较强实力及知名度,因其对印刷设计各个环节都比较了解,所以也会根据传统印刷设计的标准来制定数码印刷设计工艺标准,即非常看重设备的品质、稳定性和精度。但针对数码印刷设计企业的主力军——快印店所研发的智能化印后设备还较少,或许这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单笔订单数量较少,未能形成连续操作,但近两年快印店不断被终端消费者接受,面对业务量持续增长的态势,也有设备供应商在传统印后以及数码印刷设计印后加工方面做出了及时响应。

  解构 适用于小批量加工的智能化裁切刀

  在China Print 2013上,海德堡展出了全套智能化作业方案,即将其印刷设计环节与波拉刀(POLAR)智能化印后部分相连接。据业内人士透露,从产能和幅面来讲,波拉刀都更适用于大型传统印企,海德堡至今还未针对数码印刷设计企业研发小幅面、生产更为灵活的智能裁刀。但已有部分设备供应商瞄准了这个市场,波拉刀的原生产厂商——阿道夫莫尔公司早在drupa 2012上就宣布全面进军数码印刷设计市场,并推出了一款为该领域度身定制的新产品莫尔(MOHR)裁刀。业内人士称,“这款设备以小幅面裁切(切割宽度为560mm、670mm、800mm)为主,其自带的系统软件可实现印刷设计前端数据的共享,直接从印前环节读取以PDF/JDF为描述语言的切割参数,最终自行设定切割程序,完成数字化裁切作业。”具体来讲,就是莫尔智能裁刀可以通过其自带的3个软件,Compucut、P-NET、ESPV相互合作,把印前系统和印后切纸系统连接到一起。其中Compucut是一个可以接收印前格式文件,并将其转换为裁切机可以调用的文件格式的软件,也可直接在Compucut软件里编写裁切程序,随后直接存储在ESPV中(ESPV是德语“外部切割程序管理器”的缩写形式,即一个虚拟的存储空间),当裁刀处于连线工作状态,通过P-NET软件直接调用ESPV里面的裁切程序完成裁切,这样就可以在无须人工输入数据的情况下完成精准的裁切作业。

  互联网时代正在一点点改变着传统行业,印刷设计数字化亦成趋势,从订单管理到生产调度,抑或是更具“诱惑力”的印后加工环节,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在这里我也希望国内从业者能够精准地把握数码印刷设计新风向,只有在其他企业还未行动之前,占据先机,才拥有更多超越别人的资本。先行者,风险与收益并存!(责编:郝默涵)